张心一 (1897~1992)原名继忠,永靖县盐锅峡镇抚河村(马家湾)人,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。少时家境贫寒,7岁入私塾,13岁考入兰州中学,17岁以官费考取北平清华学校。民国11年(1922)毕业后,旋赴美国依阿华州攻读农学,后入美国康乃尔大学经济系深造,获经济学硕士学位。民国15年回国后,历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、国民党立法院统计处农业统计科科长、国防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特别委员、中国银行农村贷款主任、甘肃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等职。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农业计划处处长,农业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长,中国农学会专职副理事长、第三顾问,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名誉理事,中国土地学会名誉理事长。1990年被国际农业经济学会誉为终身会员。
民国21~22年,他在国内首次利用现代经济学方法,深入甘肃、青海、广西等省调查土地、人口、生产、生活等状况,撰写发表《中国农业概况估计》等论文,曾被国际上称为“张心一数学”而加以引用。民国29~35年任甘肃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时,创办水利林牧公司,筹资兴办农、林、水、工矿、交通等几十个建设项目。其中修建的鸳鸯池水库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第一个土坝水库,扩大几十万亩水地,解决了酒泉、金塔2县多年的水利纷争;修建的长25公里多、灌地万余亩的湟惠渠,使灌区农民至今受益;在兰州徐家山首创种草种树,总结“以旱治旱”,治理水土流失经验,并在洮河上游建立采伐适量、保存水源的示范林场。他是甘肃荒山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奠基人。民国31~36年,他在永靖白塔寺川修建的长25.02公里、浇地1.18万亩的永丰渠,受益至刘家峡水库淹没前夕。民国33年他托付同学、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兰州时,带来92种牧草种籽和美国“密露”甜瓜种子。经他主持试种推广,“草木樨”以抗旱耐寒扎根大西北,“密露”更名为“华莱士”,后改为“白兰瓜”,成为兰州饮誉国内外的特产。同时,在盐锅峡马家湾村捐资筹建抚河小学。他积极支持著名新西兰籍友人路易·艾黎先生来华办学,并由他兼任培黎学校名誉校长,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。
他在农、林、牧、水利等科技领域,为中央提供许多科学决策资料。1951年按陈云要求,收集与中国农业有关的古今中外资料,送陈云研究。中共中央此后提出的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”决策,就是陈云依据其资料研究结果决定的。为此,他被陈云称为“这方面的权威”。一些外国专家断言,在北纬23°以上地区种植橡胶无望。他不迷信国外“权威”,建议在广东、广西、云南试种成功,结束了我国不产橡胶的历史。1952年,他来甘肃天水、庆阳和陕西延安、绥德、榆林等地视察水土流失情况后,撰写《保持水土,发展农业生产》的报告,由农业部印发各省参考。他两次参加黄河水利资源调查,为盐锅峡、刘家峡、八盘峡等地的开发利用,付出巨大努力。他曾为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省推广绿肥,长江流域水稻增产出力;并撰写《进一步发展绿肥作物》文章,在《红旗》杂志发表,使绿肥得以推广发展。1985年,张老以88岁高龄只身来兰,参加干旱造林论证会,并赴河西走廊和定西12个县、市考察。1987年,中国农学会在庆祝建会70周年之际,决定表彰张心一等两位适逢90寿辰的农业科学家,中国土地学会编印《张心一纪念集》,载有中国农学会、中国土地学会的贺词,何康、杨显东、艾黎、梁实秋、孙晓村等的题词、书信和纪念文章15篇、传记2篇,张心一文选15篇。盛赞张老热爱祖国,热爱科学,热爱农业,热爱乡土;为人正直,赤诚待人,严格律己,廉洁自持,言行一致,刚正不阿,勤劳朴实;致力农业科学,奉献终生,高风亮节,风范长存。
张心一自幼饱尝困苦,勤奋好学。在兰州上学时,因长期坚持在路灯下苦学英语,曾感动一英国人课余教授。赴清华上学时,坚持步行,间或搭乘火车至河南蝇池县。入清华复试,因英语不及格校方不收时,他据理力争,允“半年试读”后入学。在清华除学好专业课外,还在课外阅读大量中外书籍,坚定学农目标,献身祖国农业。他致力于事业,常为人民着想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。在民国时,香港的中国银行总管处按港币时价给他汇工资,要比国币工资增加好几倍,但他只领原工资部分,其余交金陵大学设“张心一奖学金”。任甘肃建设厅长时,兼职所得收入均有出纳保存,至离任时除作全体职工餐费外,全部捐赠省立第一中学。凡带物登门“求助”均被拒绝;上、下班时骑自行车;外出察访,从不提前打招呼,并轻车简从,甚至独身一人,忌讳公吃公喝。晚年长居北京,只有4间住房,比较拥挤,他却说:“这样就很好了”。性格开朗,练达乐观,古稀之年3次做癌症手术,均安然无恙,出院即去上班。退休后让同事为其留一办公桌,若有工作仍去办公。1985年夏虽已“米寿”高龄,可他依然飞往美国,参加依阿华州大学毕业60周年同级重聚纪念会;农林科技界赞扬他是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的“楷模”和“榜样”。1992年3月病逝北京,享年96岁,撒骨灰于兰州徐家山的侧柏、红柳林内,长伴青山绿水。
(选自永靖县志(1995年版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