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靖傩舞戏演员合影
永靖傩舞戏,俗称跳会。目前主要在小积石山一带的杨塔、王台、红泉等乡村流传着。傩由来已久,《论语·乡党》说:“孔子见乡人傩,朝服而立于阶”,可见其对傩舞的敬重。《续修导河县志》载:“遇丰年,则扮演社火,即乡人傩之遗意”。清康熙时汪元綗有诗云:“社鼓逢逢禳赛时,青旗白马二郎祠。踏歌游女知多少,齐唱迎神舞拓枝。”诗中描写的正是傩舞戏的盛况。另据明《河州志》记载和永靖民间传说:古时,永靖黄河以南地区气候凉,无夏粮。每当河北地区麦熟时,河南的吐蕃人乘天黑之机,渡河来抢收麦子。当地人便想出一个对付的办法:戴上牛头马面的面具来进行吓唬,吐蕃人见之以为是神兵天将相助,慌忙逃回南岸,再也不敢来抢收麦子了。从此,每当丰收年景,这里形成了戴面具跳会的习俗,一直流传至今。唐高适有诗道:“铁骑横行铁岭头,西看逻娑取封候。青海只今将饮马,黄河不用更防秋。”炳灵寺石窟也有“防秋健儿”的墨书题记。这些都透露出相关的信息。
傩是一种历史悠久、内容丰富的民间艺术,保存着许多古老的风俗,是研究人类学、宗教学、戏剧学等学科的“活化石”。永靖傩舞,与现在遗存于四川、云贵地区的傩文化非常相似,但也有自己的特点。
永靖傩舞戏表演
永靖傩舞队由会首、旗手、锣鼓、面具等60多人组成。4名会首,一般都是跳会的能手。他们身着八卦衣,手握“开天斧”,走在队形最前面。旗手们头戴红缨鞑帽、身穿长袍彩服,随着会首的方位变化,口中不时地发出“好好呀呀、好好呀呀”的喝声。锣鼓奏“舞会”音乐。旗手的队形变化有“三回九转”、“跑大圈”、“跳方阵”等。
傩舞戏面具
脸子(面具)有刘备、关羽、张飞、周仓、曹操、蔡阳、吕布、貂蝉、三眼二郎、李存孝、笑和尚、阴阳、猴、老虎、牛、马及红、绿二鬼等24面。面具是傩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,它有双重意义和多种功能。戏剧艺术离不开扮演人物,面具是演员走向角色的桥梁,也是演员扮演角色的重要标志。
民谚云:“松树湾的《武将》、焦家庙的《杀虎将》、三角庙的《独戏》、果园四庙的《四不像》”。这说明永靖傩舞戏表演的剧目丰富,形式多样。从其演出的内容可分为歌舞型、戏剧型、杂耍型3种。歌舞型以歌唱舞蹈和锣鼓伴奏为表现手法,有《斩貂蝉》、《二郎降猴》、《方四娘》等。戏剧型用人物之间的道白及简单唱腔展开故事,交战时用锣、鼓、钹助威。每剧演出时间较长,保留着早期戏剧的雏形。主要剧目有《五将》、《李存孝打虎》、《出五关》等。杂耍型的面具造型滑稽,人物的插科打诨,内容的幽默可笑,观之使令人捧腹。有《笑和尚赶过雨》、《庄稼人》、《小鬼》等剧目。
傩舞戏表演
永靖傩舞钟黄河三峡之灵秀,沐儒释道教之熏陶,扬英雄人物之风采,融历代审美之意识,博大精深,展现出华夏民族的古风,是黄河风情中的一株奇葩。2005年,永靖县傩舞表演队应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组委会邀请,赴南昌表演。该队荣获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展演银奖;并在这次艺术周大型民间艺术踩街活动中获优秀表演奖。
(文/石林生 图/摘选自蓝色黄河、魅力永靖画册)
下一篇:没有了